导读:来源:安徽日报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立国800年的楚国辗转迁移,在寿郢(安徽寿县)谢幕,楚国的余晖在这里映照了19年。”5月20日,淮南市淮河文化研究学者岳葆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随着一批青铜重器和精... 来源:安徽日报
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,立国800年的楚国辗转迁移,在寿郢(安徽寿县)谢幕,楚国的余晖在这里映照了19年。”5月20日,淮南市淮河文化研究学者岳葆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随着一批青铜重器和精美漆器的出土,武王墩上空的“疑云”慢慢消散。 疑云一 淮南大地为何出现 战国晚期楚国高等级墓葬? “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我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,这种独特的文化价值比肩秦皇陵和三星堆,为何会眷顾淮南?”岳葆春抛出话题。史前直至夏商周三代,淮南之地属淮夷散布生存之地,淮夷乃至“东夷集团”都没有厚葬民俗,不可能遗留大型封土墓坑。春秋时期,吴、楚在这片土地上“拉锯”,战争频发,两国贵族和高级将帅都不可能将陵寝安放在战场。及至春秋晚期,越灭吴国,专心经营南方,江淮之间包括淮南大地悉归楚国,这一状况一直延续两百多年,“寿春东凫陵亢者,古诸侯王所葬也。”
疑云二 墓主身份 为什么不能直接判定? “专家说‘可能是’,媒体说‘基本锁定’,只有吃瓜群众说‘就是就是’。央视直播中,专家对一青铜器铭文解读清晰,指向明确,为什么仍没有用肯定的表述?”岳葆春说,这是因为前期推断墓主身份采用“排除法”。由于上世纪30年代乡绅和军阀两次大规模盗掘,李三孤堆大墓出土文物研究仅限于最初数年“楚器”火热,文物专家李景聃等介入调查,因社会动荡造成中断,出土文物散落海内外,目前故宫博物院、上海、天津、沈阳等有收藏,安徽博物院、安徽楚文化博物院均以此墓重器为镇馆之宝。另外,该墓诸多青铜器中铭文出现考烈王、幽王和王后的名字,国内学者对其墓主身份存疑。
“需要说明的是,青铜器铭文中出现各国列王封君的名字,并不能指向墓主身份。”岳葆春说,“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”,葬礼及下葬物品会有墓主生前好友、列王封君等礼赠和祭品,包括墓主生前所爱,带入墓中,是再正常不过的。这次武王墩墓出土生活器皿中有秦国风格文字“大官”及秦宣太后信息,与墓主早年入秦为质的生活经历相关,追缴文物中也出现“阳文君”“阜平君”等铭文,在没有发现“印信”等直接证据之前,考古专家“闪烁其词”背后的严谨是值得称道的。值得一提的是刚刚出土的特大楚鼎,相比安徽博物院的楚大鼎,在尺寸造型、制作工艺方面极为相近,印证了考古学界“考烈王器、幽王器同出一穴”观点,铸客大鼎铭文有“安邦”和“铸客”字样,新特大鼎尚未清理附着物,相信会有。岳葆春说,“铸客”过去理解为以铸造为业客居他乡的手工艺人,笔者依据相关文献推定为楚王铸造重器的机构,与本次新发现墨书文字“北乐府”相对应。关于考烈王的名字究竟如何识读,相信武王墩墓的考古成果会终结一些争议。 |
嗨滁网咨询热线:0550-3833955、3040665 嗨滁网购房QQ群:238014794 报上您是来自于“嗨滁网”的网友,将会得到更好的服务,并有机会获得意外惊喜及优惠
嗨滁网微信号: hichuzhou2 嗨滁网房产微信号:hichufc |
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