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读:来安县强力推进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记忆工程,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,让群众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近年来,该县用于旅游新业态培育等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。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年投入50万... 来安县强力推进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记忆工程,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,让群众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。近年来,该县用于旅游新业态培育等发展专项资金每年不低于1000万元。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年投入50万元。洪山戏、秧歌灯、手狮灯、白曲入列省级非遗名录。 抓平台建设厚“载史”。组织县地方志党史部门深入实地调研,充分挖掘传统村落和非遗资源,建立健全县镇站三级保护机制,科学搭建保护平台。去年以来,完成民间故事、谚语及群众文化志10套集成资料整理任务,较为系统地记录和保存全县非遗的宝贵资源。开展非遗月活动、世界遗产日系列活动。 抓开发利用重“遗存”。开展非遗戏曲孵化,创作非遗戏曲《侯静波》。对孔雀寺进行开发利用,合理保护顿邱山遗址、吴王城城址等古遗址。完成国保单位地形图测绘,编制半塔保卫战旧址保护规划,获国家文物局批准。目前,合理开发利用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,不可移动文物点73处,馆藏文物316件套。 抓生活灵便寻“剪影”。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,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,使其发挥应有作用。独山镇永安桥是当地村民的交通要道,入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。杨郢乡石界牌民居建筑群住户仍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,被国家文物局核准为近现代遗址点。水口镇单一古民居建筑周灵钧故居仍为乡土建筑的闪光点。近年来,以保留群众原有生活习惯为基础,对传统村落和非遗保护年均投入20万元。 抓民俗文化留“乡韵”。充分融合村落民俗文化、地方特色,逐步构建培训、宣传、展示、创新四项机制,稳步推进非遗保护创新发展。去年以来,积极开展非遗展示工作,举办突出民俗特色的文艺调演40余次、民间花灯展演10余次,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20余次、非遗保护传承骨干培训班10余次,选聘非遗传承人为校园戏曲指导员。 |
嗨滁网咨询热线:0550-3833955、3040665 嗨滁网购房QQ群:238014794 报上您是来自于“嗨滁网”的网友,将会得到更好的服务,并有机会获得意外惊喜及优惠
嗨滁网微信号: hichuzhou2 嗨滁网房产微信号:hichufc |
广告